大水溝:從“圈房”到美麗村莊
  寒冬臘月,走進康縣王壩鄉大水溝村,收穫的是一份令人驚訝的田園風光——蒼山環抱,林木掩映,白牆青瓦的房舍散落在山谷林木深處。一條溪流安閑地從村中穿繞而過,整齊的河堤,曲折的護欄,偶爾有半樹銀杏葉在冬日暖陽里閃耀著燦爛的光芒。有老人在牆角邊曬太陽,有村婦端著飯碗在門口吃飯,有公雞在山林深處鳴叫,這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所在,這是雞鳴桑樹犬吠深巷的農家。
  王壩鄉黨委副書記苟田勇說,近年來,全縣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重點向交通不便、相對閉塞的河溝區、高山區和半山區延伸。大水溝就是這一延伸的受益者之一。2012年,大水溝村被確定為全縣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示範點,通過整合各類項目資金,修通了4公里多的出山道路,建設了文化廣場,對河道、村容村貌進行了綜合整治。
  沿著整潔的水泥路緩步向上,目力所及,林木蔥鬱。路邊一棵合抱粗的核桃樹,修了護欄,樹身塗了白灰,樹上的銘牌顯示:樹齡160多年,樹高17.2米。據說,村裡300多棵老核桃樹、銀杏樹全都被這樣精心保護了起來。
  55歲的張禮文和村人正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用連枷打豆子。張禮文說,過去一進大水溝“步步踏石頭”,一進村“好像進了人家的圈房”,他解釋說,因為沒有路,只能順著河溝踩著石頭走,碰到河裡漲水,路就斷了,出行特別不方便;以前村裡髒亂差,進了門就像人家的豬圈。現在村裡跟城裡一樣,垃圾集中收集,乾凈整潔,有太陽能路燈,有環村路,一到周末、假日,城裡人開著小汽車就來了。以前出租車根本不來,來了也進不到村裡,現在十幾元錢就從縣城到村裡了。
  張禮文感慨地說:“活了大半輩子了,沒想到能有這麼大的變化!說到底,還是國家的政策好,靠農民自己,再過幾十年也不會有這樣大的變化。”
  張禮文家三代6口人,災後重建修了兩套房,退耕還林栽了200多棵核桃樹,再過三五年就能掛果;2013年村上組織對老核桃樹進行刨盤、施肥、剪枝,產量比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。現在家裡收入主要靠務工,在建築工地乾技術工,一天140元左右,一年掙2萬多元沒問題。“現在周邊都在搞建設,項目多得很,只要願意乾就能掙到錢。”
  “經過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,我們村不光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村裡人的收入也一年一個臺階,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60元,2012年3450元,2013年有望突破4000元。”村黨支部書記肖九宏說。
  走在村裡,白牆青瓦紅檐,色彩乾凈明快;溪流潺潺,溪里有水車,溪流之上有小石拱橋;房基是就地取材的石頭,門前的矮牆用青瓦堆花,一步一景,令人目不遐接。
  苟田勇說,按照園林化、旅游村的建設目標,全村作為一個景區來打造,每一戶都當成一個景點來建設,堅持“規劃先行、因地制宜、彰顯特色”,邀請成都和蘭州的設計專家,根據大水溝的居住環境、村容村貌特點,對河道、房屋、庭院、道路、橋梁、景點、空地等進行整體設計規劃,規划出來後,先做出樣板,征求村民意見,修改完善後統一提供材料,由村民自己投工投勞建設。在建設過程中,特別註意保持村子原貌,不搞大拆大建,不搞整齊劃一,農民家裡院子的硬化,喜歡用磚的用磚,喜歡用石頭的用石頭,不做統一要求;庭院和院牆改造,都是就地取材,盡可能地利用舊瓦片和廢石料。
  通過新農村建設,村容村貌漂亮了,環境好了,又投資在林子里修了步道,將周圍的蓮花山、將軍崖、關公廟、高山草甸等景點串起來,積極發展旅游;引導家庭條件好、有地方、有意願的人家搞農家樂;鼓勵發展林下經濟,培植綠色財源……
  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落後小山村,如今成了大山深處的風景點,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大水溝。2013年夏天,山西太原的20多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,慕名來到大水溝村,白天在村民的帶領下進山認識各種動植物、畫畫,晚上吃住在農家,一待就是20多天,他們表示有機會一定帶更多的人再來大水溝,感受這裡的田園氣息,描繪這裡讓人沉醉的美景。  (原標題:【走基層 看變化】大水溝:從“圈房”到美麗村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l84vlhg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